2009-04-07

亲子关系的省思

7th April 2009
2:35 pm

较早前,我跟母亲分享了一些事情。
原本的用意是想要让她知道我的一些事情,也藉着达到亲子关系的果效。
其结果却换来她的一些太过的反应。
母亲认为我的这一个动作是不必要的,她担心万一被人盗用的问题,然后说着说着就联想到她对我们身为孩子的担心----担心我们会为这个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。
当其时委实让我觉得有点颓丧与气馁。
甚至是有“早知如此就不说出来的”念头。
最后我耐心的向她解释并引导才算是把她给摆平了。
呼!

母亲的反应是可以被理解的。
在她的眼里,我们始终是她的孩子。虽然我们已经渐渐长大,我也相信她也意会到。
可就是不能完全摆脱我们在她眼中的软弱,不成熟......
母亲的反应是出于爱、出于关心与保护。
可同时间这个反应也建立在对孩子的不信任。
再深入地探讨下去,就从她说:“很怕你们会给家里带来麻烦!”这句话,我会发觉或多或少会有连带自私的情感在里头。
可同时间从她的另一句说:“如果你们需要钱去做些事情,不是用在没意义的事上,家里一定会支持的!”,我可以清楚感觉到她对我们无私的、牺牲的爱。
说着说着,怎么我把母爱搞得这么复杂嘛?
爱不是很简单吗?
陶喆 不是也在高唱"爱很简单"吗?
爱的确很复杂;如果我们忽略了爱的本质与真谛。
可是这一次我并不是要在爱这个课题上着墨。
从这件事,使我联想到亲子关系的某些想法。

很多时候我们会听到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问题。
很多父母往往把它一概“推”论为“代”沟;

“推”是推卸责任的推,总之是孩子品性的责任、社会的责任、整个大环境的责任、学校教育的责任等等。


“代”是替代的代,想说家庭管家代为沟通、补习老师代为沟通、公公婆婆代为沟通、专家代为沟通等等。

总之就是把“推”字诀跟“代”字诀发挥得淋漓尽致、炉火纯青、登峰造极的境界。

我在想,亲子关系真的如斯为难吗?
当我站在孩子的立场深入思考时,其实孩子很自然地就很想与父母分享内心的事情。
这是天性使然,至少我是如此。
问题并不是出在孩子身上。
问题就始于孩子跟父母分享某些事情后的那一刻起。
成败得失就在于父母如何回应孩子那一刻起。
我说“回应”,而不是“反应”哦!
很多时候我们搞错了“回应”跟“反应”,我们错把冯京当马凉了。

We need to RESPOND to a matter, not REACT to it!!!

“回应”是听了以后,先分析、思考、重组、衡量过后,再说出相关建设性的,或鼓励、或纠正、或赞美、或包容等等的话语。
“反应”则是听了以后,可能经过浅短的思考过程,但很多时候都是未经思考,按照自身的长期经验与知识立刻说出一些或相关、或相对的话语。它是一种反射性的对话,这种方式可以带来建设与鼓励,也可以带来毁坏与否定,但是后者较多。

为什么我们会如斯对待孩子呢?
在这里我引用一位哲学博士的论点:

「你給我滾蛋!你敢跟我辯論?」
中國人只有生「孩子」,
沒有生「人」。外國人只有生「人」,沒有生「孩子」。所以中國人,你七十歲你爸爸還看你是小孩子,因為他九十歲。外國人孩子十八歲他就對他的孩子說,「現在付房租,因為你十八歲了,你是一個人」。所以中國人對兒女的觀念跟外國人對兒女的觀念很不一樣。從哪裡來?就從亞里斯多德敢跟他老師辯論而來的。你在中國對大你十歲二十歲的人,強辭奪理你馬上沒有前途,我告訴你。但是在西方不是如此。亞里斯多德講一句話:「我愛老師,但是我更愛真理!」

就好比我自身作为例子,那一刻我跟母亲分享过后,我真的有一个念头说:
“下次还是别与她分享我的事情了,免得她多余的担忧,我也落得轻松。”
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是我不愿意与父母分享吗?还是父母的反应使我作出这样的想法。
当然我不会因为这样而不再跟他们分享我的点点滴滴;反之,我更要多点与他们分享沟通,因为是我在做主导,通过这样与他们良性辩论,慢慢引导他们进入正确的亲子沟通方式。
我这样说别以为我是专家,我只是体会了某些事情,想要藉此更深入地拥抱父母。
因着爱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